Framework和Binder的内容挺深的,本文还是站在应用层开发者的角度来建立基本认知,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有思路和方向即可。(本文将带着关键问题和核心流程展开,不会面面俱到)
大纲:
- 背景
- 为什么要多进程
- 为什么要Binder
- Binder简单架构
- 简单示例
- 源码分析
- 客户端与驱动交互
- 服务端与驱动交互
- 总结
- 细节补充
- Binder为什么高效
- Binder为什么不用shm
- 提问
- 参考资料
本文约4.0k字,阅读大约17分钟。
Android源码基于8.0。
背景
为什么要多进程
Binder是Android系统的一种跨进程通信(IPC)机制。
在Android系统中,单个进程被分配了有限的内存,多进程可以使用更多内存、隔离崩溃风险等。
多进程在Android中常见的使用场景有独立进程的WebView、推送、保活、系统服务等,既然是多进程场景,那么就需要跨进程通信了。
为什么要Binder
Linux自带了一些跨进程通信方式:
管道(pipe):管道描述符是半双工,单向的,数据只能往一个方向流,想要读写需要两个管道描述符。Linux提供了pipe(fds)来获取一对描述符,一个读一个写。匿名管道只能用在具有亲缘关系的父子进程间的通信,有名管道无此限制。
Socket:全双工,可读可写。如Zygote进程等待AMS系统服务发起socket请求来创建应用进程。
共享内存(shm,Shared Memory):会映射一段能被多个进程访问的内存,是最高效的IPC方式,他通常需要结合其他跨进程方式如信号量来同步信息。Android基于shm改进得到匿名共享内存Ashmem(Anonymous Shared Memory),因高效而适合处理较大的数据,如应用进程通过共享内存来读取SurfaceFlinger进程合成的视图数据,进行展示。
内存映射(mmap):Linux通过将一个虚拟内存区域与一个磁盘上的文件关联起来,以初始化这个虚拟内存区域的内容。通过指针的方式读写内存,系统会同步进对应的磁盘文件。Binder用到了mmap。
信号(signal):单向的,发个信号就完事,无返回结果。只能发信号,带不了参数。如子进程被杀掉后系统会发出SIGCHLD信号,父进程会清理子进程在进程表的描述信息防止
僵尸进程
的发生。
另外还有文件共享、消息队列(Message)等跨进程通信方式…
这些跨进程通信方式都各有优劣,Android最终选择了自建一套兼顾好用、高效、安全的Binder。
- 好用:易用的C/S架构(借助AIDL后只需编写业务逻辑)
- 高效:用mmap进行内存映射,只需一次拷贝
- 安全:内核态管理身份标记,每个App有UID来校验权限,同时支持实名(系统服务)和匿名(自己创建的服务)
Binder简单架构
Linux内存被分为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,用户空间需要经过系统调用才能访问到内核空间。
(图片来源:「写给Android应用工程师的Binder原理剖析」)
Binder整体基于C/S架构。运行在内核空间的Binder驱动程序,会为用户空间暴露出一个设备文件/dev/binder
,进程间通过该文件来建立通信通道。
Binder的启动过程:
- 打开binder驱动(open)
- 将驱动文件的描述符(mDriverFD)进行内存映射(mmap),分配缓冲区
- 服务端运行binder线程,把线程注册到binder驱动,进入循环等待客户端的指令(两端通过ioctl与驱动交互)
简单示例
AIDL(Android接口定义语言)可以辅助生成Binder的Java类,减少重复工作,使用姿势网上有很多,这里就直接手写吧,方便理解。
示例调用流程如下:
代码不多,大部分是log,重点看注释就行。
客户端Activity:
1 | //NoAidlActivity.java |
service.transact传入了flags为0
,表示同步调用,会阻塞等待服务端的返回值。如果服务端进行了耗时操作,此时用户操作UI则会引起ANR。
flags的另一个值是1
,表示异步调用的one way,不需要等待服务端的返回结果,先忽略。
来看服务端运行的Service,
1 | class MyService extends Service { |
注册服务,让服务端Service运行在:remote
进程,来实现跨进程,
1 | <service |
运行在服务端的Binder对象,
1 | class MyBinder extends Binder { |
运行如下,7行日志:
由于我们的flags传入的是0
同步调用,可以试着在服务端onTransact里sleep几秒,会发现客户端需要几秒后才能打印出返回值。所以如果服务端需要进行耗时操作,客户端则需要在子线程里进行binder调用。
延伸:从
IT互联网大叔
的「android获取进程名函数,如何优化到极致」一文可见,在使用系统API时,如果有更好的方案,还是建议将跨进程方案getSystemService放到最后作为兜底,因为他需要的binder调用本身有开销,而且作为应用层开发者也很少会去关注远方进程的内部实现,万一对方有潜在的耗时操作呢?
通过这个例子,我们可以看出,Binder机制使用了Parcel来序列化数据,客户端在主线程调用了transact来请求(Parcel data传参),服务端在Binder线程调用onTransact来响应(Parcel reply回传结果)。
源码分析
Binder的调用流程大致如下,native层BpBinder的Bp
指的是Binder proxy
,
可见,需要经过如下调用才能完成一次通信:
- 请求:客户端Java层->客户端native层->Binder驱动层->服务端native层->服务端Java层
- 响应:服务端Java层->服务端native层->Binder驱动层->客户端native层->客户端Java层
即Binder驱动层充当着一个中转站的作用,有点像网络分层模型。
客户端与驱动交互
先来看客户端与驱动的交互。因为是跨进程调用(指定了:remote
),示例里onServiceConnected回调回来的service对象是个BinderProxy代理实例(不跨进程的话会发生远程转本地
,后面讲),我们以service.transact(1, data, reply, 0)这行调用作为入口跟进。
BinderProxy类写在Binder类文件里面:
1 | //BinderProxy.java |
这个native方法在android_util_Binder.cpp里注册,
1 | //android_util_Binder.cpp |
继续跟BpBinder.cpp,
1 | //BpBinder.cpp |
IPCThreadState是一个线程单例,负责与binder驱动进行具体的指令通信,跟进IPCThreadState.cpp,
1 | //IPCThreadState.cpp |
ioctl的调用进入了binder驱动层的binder_ioctl,驱动层的代码先不跟。
服务端与驱动交互
从「一图摸清Android应用进程的启动」一文可知,服务端创建了一个线程注册进binder驱动,即binder线程,在ProcessState.cpp,
1 | //ProcessState.cpp |
1 | //IPCThreadState.cpp |
然后看下BBinder的transact是怎么向上传递到Java层的,在Binder.cpp中,
1 | //Binder.cpp |
回到Java层,execTransact如下:
1 | //android.os.Binder.java |
至此就回调到了示例代码中服务端MyBinder的onTransact了,我们在示例中处理请求参数data和返回值reply,最后由native层的sendReply(reply, 0)真正向驱动写返回值,让驱动转发给客户端。
将调用代码和流程图结合起来:
然后是指令交互图(非one way模式):
binder同步调用等到服务端的BR_REPLY
指令后就真正结束,服务端则继续循环,等待下一次请求。
总结
本文主要介绍了Binder的背景和调用流程,将留下3个疑问继续探讨。
- binder句柄是怎么传输和管理的(binder驱动和ServiceManager进程)
- binder句柄的
远程转本地
- one way异步模式和他的串行调用(async_todo)、同步模式的并行调用
系列文章:
细节补充
Binder为什么高效
Linux用户空间是无法直接读写磁盘的,系统所有的资源管理(读写磁盘文件、分配回收内存、从网络接口读写数据)都是在内核空间完成的,用户空间需要通过系统调用让内核空间完成这些功能。
传统IPC传输数据:发送进程需要copy_from_user
从用户到内核,接收进程再copy_to_uer
从内核到用户,两次拷贝。
而Binder传输数据:用mmap将binder内核空间的虚拟内存和用户空间的虚拟内存映射到同一块物理内存。copy_from_user
将数据从发送进程的用户空间拷贝到接收进程的内核空间(一次拷贝),接收进程通过映射关系能直接在用户空间读取内核空间的数据。
(图片来源:「写给Android应用工程师的Binder原理剖析」)
Binder为什么不用shm
shm通常需要结合其他跨进程方式如信号量来同步信息,使用没有mmap方便。
提问
- 上期提问: SurfaceFlinger进程为什么不是通过Zygote进程的fork创建,而是由init进程创建?
参考资料
- 书籍 - Android系统源代码情景分析
- 博客 - 王小二的Android站
- 博客 - 写给Android应用工程师的Binder原理剖析
- 博客 - Binder传输机制篇_中
- 博客 - 共享内存和文件内存映射的区别